坊間一直認為「市區重建」只是涉及一些硬件的工作,例如拆樓、起樓、維修、鋪路等。市建局企業傳訊總監邱松鶴為此平反:「市區更新的重點,除了是建設一個舒適安全的生活環境,同樣重要的是透過一些軟件去提升居民的生活質素。」他續道:「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,如果能夠以藝術形式將這些社區文化展現和與舊區居民分享,確實可以為舊區帶來裨益。」 自2011年8月,市建局推出「藝術文化融入舊區」夥伴項目先導計劃(先導計劃),資助本地的非牟利機構,舉辦藝術和文化項目,希望把藝術文化帶進舊區,讓舊區有機會親近藝術文化。
談到什麼叫社區藝術,或是藝術到底是什麼?總抽象得教人摸不著頭腦。「我認為藝術是生活的一部份,就像上學、返工一樣,藝術就是指如何去理解和欣賞你的所見所聞,引伸而論社區藝術就是如何欣賞社區的人和事。」獲得先導計劃的資助,在香港各區籌辦[18x24全城起動齊齊拍]活動的光影作坊項目統籌 Mickey 說。
「攝影、舞蹈、歌曲等等只是一種表達方式,去表現人們對一些事物或事件的感覺和感想,當中涉及的創作、欣賞、認知和分享等等就是藝術。」另一受惠機構純心粹藝,負責推廣「地區風貌誌」攝影藝術工作坊及展覽的策展人Jeanne表達個人對社區藝術的看法。

「每個人對社區的理解和事物的鑒賞都不同,在工作坊中大家分享對不同人和事的看法,有趣得很。好像這張在舊啟德機場拍攝的『空椅』相片,有人的焦點放在空椅,認為有被遺棄的感覺;另一人則將焦點放在亂草和新建商場上,認為此乃新舊發展的對比。」資深新聞攝影工作者 Dick Chan道。「我們舉辦工作坊的目的,不是教人如何使用相機或如何玩鏡頭或玩角度,我們希望透過工作坊,令人們更留意和懂得欣賞社區的特色。」
「空椅」
[18x24 全城起動齊齊拍] 導師 Dick Chan 指導學員如何鑒賞相片
「常常有人問我怎樣才稱得上一張好相片,我認為有內容有感覺的就是好相片。好像有一名戰地記者曾攝得一張『鬆、郁、濛』的沙地相片,後來一位導演看過相片,認為相片能誠實記下戰爭那種慌亂的情景,深被感動,更因此啟發他拍了一套大受歡迎的『雷霆救兵』,你說這是不是一張好相片?」
「 香港有心發展藝術的工作者遇到最大的難題,就是沒有錢及支援,往往要花很多時間去籌集資金和處理繁瑣的文書程序,花在藝術創作上的時間相對就減少了。 」 Jeanne 歡迎市建局的先導計劃,讓她可以專注推廣社區藝術。
「 香港最大的問題,是將藝術與金錢混為一談。例如很多人認為拍賣行叫價過億的花瓶是藝術,又有人認為藝術是上流社會人士的玩意,甚至有人認為學藝術是為要達到其他目的,如入名校、考大學呀。其實藝術的價值不是以金錢去衡量的。 」 熱愛藝術的 Mickey 痛心藝術被「物質化」和「功利化」了,她認為讓社區有機會認識及親近藝術,是值得推廣的。
「以前去拍照,只懂拍,不懂看。參加了工作坊後才知道原來一張照片蘊含那麼多意思,以後拍照就知道怎樣去拍一張能表達自己想法的照片。」參加了光影作坊[18x24 全城起動齊齊拍]活動的Vincent Chan表示。
「這個活動很好,令人更懂得認識自己身處的社區,更可透過相片記下對社區的感覺,與下一代分享。」Vincent太太Dora。
「我兒時在筲箕灣有一段快樂的回憶,以前阿公岩那邊一到譚公誕天后誕,一列艇戶就會將家艇粉飾一番,船上岸上會舞龍舞獅,還有飄色和大戲表演,家家戶戶都跑到街上趁熱鬧,十分開心。隨著社會發展已此情不在。幸好最近參加了市建局贊助的『筲箕灣 * 我想住嘅地方』活動,從一些圖片、故事演講及歌舞表演等重拾往日開心片段,很多街坊都讚好!」在筲箕灣居住了數十年的張浩林。
參與Hong Kong MJ Michael Chan「延續」舞蹈工作坊的陶同學(左)、關同學(中)及李同學(右)表示活動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去認識偶像Michael Jackson的舞蹈,同時學懂很多舞蹈技巧。
William(左)、Rachel(中)及Frances(右)參加了九龍社團聯會舉辦的「活化土瓜灣 由牛棚出發」 導賞員訓練活動後,均表示活動加深他們對土瓜灣的認識,並可將自己學到的東西透過導賞團傳播給年青人及街坊,薪火相傳,十分有意義,亦令社區的文化可持續發展。
「香港雖然是一個彈丸之地,但從不乏有才華有幹勁的藝術工作者,我們很想幫助他們發展和推廣創作,但個人能力有限,我希望社會可給予多點支持,如贊助資金、場地甚至提供人力資源等,社區藝術便有機會大放異彩。」Jeanne期盼社區藝術能在港闖出新天地,甚至奔向世界。

「我們很希望『藝術文化融入舊區』夥伴項目先導計劃能延續下去,繼續幫助社會上的熱心組織推動社區藝術發展,讓舊區居民受惠。」邱松鶴道。
先導計劃至今已為接近 20 間本地非牟利機構提供財政資助,將不同類型的藝術和文化項目帶入舊區,讓社區可以親近藝術文化。